陆鹰从这里飞向战场
2023/1/26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来源: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周胜峰贺嘉庆任海王晋
在祖国的西北,坐落着全军唯一的陆航武器装备试验鉴定机构。年单位组建以来,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试训人”边建设、边训练、边试验,完成了一系列急难任务,部队试训核心能力逐步孕育提升,服务国家、军队建设全局的作用不断凸显。
-30℃的西北高原,打赢首飞“第一仗”的那群人,身上有股要强的劲儿
初春,某驻训机场,一架架战鹰整齐列阵、蓄势待发,同样摩拳擦掌的还有保障营营长陈平。今天他将走上新岗位——保障指挥员,全程负责外场飞行保障调度。
并非科班出身的陈平,如今已是飞行保障专业的行家里手。试验训练区组建以来,他已在岗位上磨练了3年。尽管已经保障了近场飞行,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首飞”那场硬仗。
首飞,是试验训练区成立后的第一次飞行。熟悉那次任务的人都将它称作“开荒”,对这支新组建的陆航试训部队而言,那无疑是一次从无到有的“蜕变”。
其实,首飞计划在刚提出时就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当时单位的条件,根本满足不了保障需求。骨干队伍缺编,单位新组建,人员满编率不足五分之一;装设备损坏短缺,通信线路废弃老化、导航装备年久失修,专业车辆缺失匮乏;驻地民社情复杂,常年未用的留守场站已高度“民俗化”,村民闯入机场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驻地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让本就艰难的任务“雪上加霜”。
“时间不等人、任务更不等人,难道打仗还必须有优越的保障和条件?首飞即首战,开飞即开训,能打仗的部队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艰难考验!”该试验训练区主要领导在首飞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官兵的激情和斗志瞬间被点燃。虽然只有组建之初的不到百人,但大家的干劲和热情足以融化寒冬最硬的坚冰。
陈平所在营队负责飞行保障时的通信通联和警卫执勤工作。为解决各类问题,陈平带领通信导航连官兵沿着内外场10公里线路逐一排查、检查机器设备、维护装备器材。“营长,超短波对空台开机后无法正常运转,好像主板有问题。”“营长,着陆探照灯车发电机点火装置损坏,无法正常点火。”“营长,东边路口有人乱闯机场,态度傲慢不配合工作。”
“知道问题很多,但没料到这么多!”那段时间陈平忙起来真没时间吃饭,赶赴现场的路上匆匆对付两口馒头,又投入战斗。陈平不是场站专业出身,许多问题也是“两眼一摸黑”,随身携带的专业书籍记录满满的笔记,联系厂家、院校已成为他的经常性工作。
“营长实在是太拼了!”这是导航台技师李小卫对陈平的评价。“做人要强,当兵更要强。”这是陈平的性格写照。幸运的是,在最艰巨的任务面前,他的身边还有一批同样“要强”的战友。首飞当天,预先机务准备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距离开飞仅剩一小时,请大家再仔细检查装设备情况。”一切工作按照计划紧张有序地推进时,忽然对讲机中传来号机组的故障报告:“左发动机下部有少许油迹!”发动机是直升机的“心脏”,若其状态稍有“微恙”,飞行训练必须停止,机组成员心急如焚。
机械主任刘先忠第一个冲到现场,仔细检查发动机四周,发现是管线连接处有渗油现象。“一定是胶圈受冷收缩导致密封性降低引起的,马上更换胶圈!”刘先忠判明原因,果断开始排故。
发动机上管线纵横交错,空间十分狭小,零下30摄氏度,怎么拆卸胶圈?只见刘先忠脱下手套、挽起袖子,肩抵着发动机外壳,脸紧贴着蒙皮,手顺着狭隙缓缓探进管线深处,一点一点地拧转螺丝,管线里的油液顺着手臂慢慢流下,灌入袖筒……部件更换完毕,整整36分钟,刘先忠的手臂已是青紫色,皮肤上结了厚厚一层霜。
“报告,指挥员同志,故障排除完毕,直升机状态良好,可以参训!”成功解决故障后,来不及缓解手臂上的麻木,刘先忠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有惊无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随着信号弹升空,首飞正式开始。
“计时起飞!”随着塔台开飞指令下达,机场上霎时引擎轰鸣,铁翼飞旋,一架架直升机展开训练课目,“陆鹰”方阵呼啸而过,塔台里、跑道旁、人群中,欢呼声和掌声久久回响。
公里直奔科尔沁,实战背景精确命中靶标,他们说:“打胜仗就是要敢拼!”
反复确认起降机场及航路气象条件后,塔台下达起飞指令,直升机空转指挥员张志国带领编队从华北某域起飞,向着公里外的科尔沁草原进发。
去年9月的这次长距离机动,是部队组建以来最远的一次跨域转场,气象条件变化快、地面电磁干扰多等情况时刻考验着飞行员。起飞不到两小时,编队穿越地形带边缘,大团云雾挡住航路。
“虽然特情演练协同了多次,但真遇到情况手心还是要出汗,倒不是因为怕,只是每一个蹬舵拉杆的动作都要多几分果断和勇气。”张志国按照“突遇低能见度天候”预案,精准指挥各机规避绕飞云团,成功飞越复杂天候区域。先于空中梯队出发的还有弹药、油料、航材等地面保障梯队,早在一周前,他们通过公路、铁路等输送方式机动至目标地域,进行指挥所、观察所、野战弹药库等开设。
“最让人‘犯难’的就是靶场布设和战场环境营造的问题。”跟随地面梯队前出的营长胡鑫洋,参与此次任务的整体设计,对于如何构设实战化背景,他们在任务筹划时就有过激烈的讨论和“交锋”。
部队新组建,首次执行跨域实弹打靶任务,“求稳求好”是惯用思路,挑最好的天气、选最优的飞行员、飞最简单的课目、设最好打的靶标……“命中率上来了,射击成绩提高了,但我们的任务目的达到了吗?”总指挥苏应山在最初的任务筹划会上就定下了调:战场环境严格按实战要求布设!
他们充分利用科尔沁草原的开阔地势,临机设置敌情区域范围,增加直升机搜索目标的难度;设置带有仿真涂装的移动和固定靶标,考验飞行员的射击精准度;预设复杂的想定背景,检验飞行指挥员的临机处置能力;引入弹道跟踪及火力检测评估系统,准确采集射击数据,科学评估毁伤效果。任务调到了“困难模式”,飞行员射手要想得“高分”,就得拿出真本事。
参训飞行员中,新培养射手马金龙压力最大。刚刚改装为攻击直升机机型,马金龙并没有实弹射击的实操经验,虽然有射击教员坐镇,任务准备也做得很充分,但第一次驾驶挂载实弹的直升机,马金龙心里还是不停地打鼓。
“砰”的一声,红色信号弹升空,任务开始。侦察组通报发现“敌”目标,指挥所迅疾命令直升机分队做好战斗准备,军械人员紧急挂载弹药,马金龙驾驶直升机随编队带弹起飞,向目标空域高速机动。到达预定位置后,编队下降高度,采取低空隐蔽突防、小角度跃升前飞等战术动作,规避敌防空雷达,细致搜索目标。数十公里外,多个迷彩涂装的装甲靶标快速移动,依靠目视很难发现,直升机编队结合侦察组引导和雷达仪表显示,不断缩小搜索范围。
兴奋和紧张交织的情绪越发强烈,马金龙放在射击按钮上的拇指也有些僵硬,他只能一遍遍暗示自己要保持冷静……正当“敌”方目标越来越清晰,即将进入有效射程范围时,“敌”电磁干扰来袭,仪表显示失灵,瞄准系统“离线”,原本渐渐平复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
摆在马金龙和战友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调整飞行姿态,规避“敌”方干扰,重新建立攻击航线,待仪表和系统重新加载再行进攻,但攻击时机可能延误,“敌”方目标也可能无法重新捕获;二是直接飞抵可视距离,目视瞄准射击,但可能操作失误,没能命中反而暴露自己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是保守迂回还是放手一搏?两难的选择摆在面前,留给马金龙思考的时间却不多。
作为首次实弹射击的考验,坐镇的教员把指挥权交给马金龙,飞行射击的注意事项和操作细节反复在马金龙脑海中闪过……“抵近射击!”做出这个决定,马金龙心里经历了犹豫和挣扎,但真正连贯操作按下射击按钮也就是几秒钟的事。编队按照既定攻击航线,双机协同交替攻击,火箭弹呼啸而出覆盖“敌”方阵地,空地导弹精确制导飞向“敌”方目标,全部命中。
直升机编队返回野战机场刚落地,对讲系统传来指挥员的声音:“敢打敢拼,是个能打胜仗的好兵!”
海拔米挺进藏北阿里,深入战场环境采集一手数据,“试训人”眼里唯有“较真”二字
“01,01,可以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架直升机扶摇直上、直扑云端,某型直升机作战试验任务在藏北阿里高原高寒试验场正式拉开帷幕……
春节临近,一纸命令,一项紧急试验任务打断了总体所孙涛等6名技术骨干的休假计划。三天两夜的行程,从飞机到火车再到汽车;公里路途,从陕北到拉萨再到阿里。在通往试验场最后一段崎岖的盘山路上,汽车颠簸地前行着,刚毕业的鲁俊吐了又吐。随行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大家在车上沉默不语,没有了临行前的激动和兴奋。
所长朱宁林一边把氧气瓶递给鲁俊,一边说:“来到阿里,海拔都在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大家的各种高原反应都很正常,在这里做试验你们要注意说话要慢、吃饭要慢、走路要慢,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调整了一下呼吸,又接着说:“这次试验任务是否成功,测试数据是否精准,直接影响我们装备在高原高寒地区的战斗力,直接影响高原高寒战场的胜负。所以我们必须靠健康身体、靠战斗精神、靠药物预防,努力完成好这次试验任务。”
两三分钟简短的讲话,又燃起了大家的斗志和士气。
可一到试验地点,考验比想象的还要严峻。气候严寒多变、处处悬崖绝壁、常年雪裹冰封,让大家感受到了“生命禁区”世界第三极的严峻考验。头痛欲裂、胸闷气短、举箸难食、夜不能寐……6名参试人员顾不上疲惫与不适,抖擞精神迅速投入到紧张的任务中去。
“明天空域与民航冲突,原定飞行课目无法继续实施。”深夜11点,试验中心值班室的电话通知让指挥了一天试验飞行任务的所长朱宁林心急如焚,“气象显示明天的气温将是这段时间最低值,错过这个最佳测试时间,对试验数据会有较大影响。试验窗口期这么短,一天都不能耽搁。”
顾不上疲惫,他披上大衣就冲进了飞行教室,紧急召集参试人员,果断调整试验课目,重新规划航线,协调人员物资,做好飞行统筹,等忙完所有准备工作已是凌晨3点,距离试验起飞只剩不到6个小时。
但是,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重新规划航线后的起降区域勘察任务谁来承担?57岁的高级工程师王风杰,站了起来:“这个区域我之前试验来过,比较熟悉,保证在9点飞行前完成勘察任务。”
藏区早上的6点,满天星斗还点缀在深邃的夜空。在稍作休整后,王风杰便带着年轻的工程师任新涛坐着勘察车消失在黑夜中……
“王高工,您马上就要退休了,为啥这么拼?”面对任新涛的发问,王风杰说:“单位刚组建,有高原试验经验的人不多,这关键的时候,我不上谁上?光靠你们年轻小伙还不够……”
说的轻描淡写,但是面对艰苦的高原高寒环境,王风杰身体还是有些吃不消,面色暗沉、嘴唇皲裂、呼吸困难,但是他却始终顶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坚守在试验现场,一边拿着氧气罐吸氧一边对试验进行把关。不断有人劝他回屋休息一下,他却较真地说:“试验来不得半点马虎,我是技术审查人,必须严把装备鉴定质量关口,时刻盯在试验一线!”
“核实一下每袋载重物的重量是否有50千克,1克都不能少”“物资在装卸载时3个人同时计时求平均值,确保时间的精准”……为了使试验接近真实作战条件,充分验证试验直升机在高原高寒条件下的适应性,试验主持人孙涛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把关几乎达到了苛刻。
每次试验结束后,孙涛都带着参试人员加班加点对庞大的飞行数据进行判读分析。一次,进行音视频数据判读时,他敏锐地从上千条视频数据中发现某一小段视频画面受干扰严重。当厂家认为这几秒钟的视频不会对测试数据产生影响时,“试验就是实战,测试数据不能有半点差错!”孙涛的反驳让他们哑口无言。随后,试验机组通过8个小时的修复,终于让这3秒的视频资料达到数据采集要求。
13天的实战环境考验,多条一线作战测试数据,当这群“试训人”带着试验成果准备返程时,才发现彼此脸上都被晒出了“高原红”。
第一次参加试验的张明双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春节没有回家,却走进了战场;没有看到烟花,却经历了硝烟。我们在高原搏击风雪,就是要陆鹰在战场任意翱翔。”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