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看展被虚拟人吓了一跳,还坐上了闹
2023/1/10 来源:不详文
AI财经社麻策孙静
编辑
赵艳秋
“出圈”这个词,不仅出现在B站的跨年晚会中,也出现在了上周美国消费电子展(CES)的参观人流中。一群食品行业的人来看ImpossibleFoods的人造猪肉,品尝ImpossiblePork,准备回去做培根和香肠;一群2B行业的人士体验震撼的家电和游戏设备互动,试乘自动驾驶车,思忖怎么把自己的生意和这些潮流连接;一群00后学生和家长报名考察团,学习科技方法论,打开视野和思维......
而我们,则通过CES上的圈内和“出圈”人士,带你复盘下这届CES。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
做技术预埋最牛的是苹果
很多人关心,年的CES参展商是否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在我看来,有好产品的企业,还是会去。为什么?因为每年20多万观展者来自世界各地。比如我看到一个中东人拎着大袋子,挨个展台细细转悠。他的袋子上就写着GlobalSource(全球采购)。中国企业只要国际化做得充分,有独特价值,商机肯定会找上来的。
今年是我第四次带“前哨考察团”到CES参展。这次报名成员约有70人,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寻求商机,比如有团员做科技产品的外贸生意,现在出口压力加大,他就要想办法如何做得更专业。另一类是想要抓取跨界突破的机会,比如团里有一个是我认识10多年的朋友,他将智能客服引入房地产营销,生意做到十几亿元规模。这次他就冲着在科技趋势里找新机会而来。还有一类是为了开阔眼界——有几名家长团员,带着他们读高中、读大学的孩子一起逛展,也有大学生独立报名。我们的价值在于讲授科技方法论。
很多媒体评论,本届CES缺少亮点,不像去年,最起码芯片商和运营商还有5G的故事可讲。我反而觉得这是好事,说明技术更加务实,强调实用性。比如自动驾驶领域,今年各厂商偏重展示车联网,尤其是人车交互方面提得更多。
芯片公司高通推出了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可以变身“一级供应商”,这也是汽车行业背后的一大趋势。
你问我连逛四年CES,会不会觉得乏味?其实不会,我们的乐趣在于解读规律,当看到规律循着预期的方向强化、弱化或者产业转型,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以电动车为例,前几年参展的多是FF91、拜腾等新车厂,此后一两年内,福特、奔驰等传统车企陆续推出电动车车型,但当时更像是一种防御手段。今年则明显不同,展区的电动车大多来自深入人心的老品牌,比如吉普、福特野马都推出电动车。老牌车企推电动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下定决心要向电动化转型,意味着电动车大势已成。因为大厂是不太会拿自己的成名品牌做赌注,去试探新鲜事物的。
如果仅仅是解读现状,你可能得出的结论是福特赶了个晚集。但其实现象背后是隐藏着规律趋势的。近两年以前,我们就预判,特斯拉只要突破量产瓶颈,一定会赢。因为传统车企受限于渠道比如4S店,电动车推进步伐相对缓慢。今天来看,电动车战争基本宣告结束,特斯拉胜出。这时FF91(注:贾跃亭创立)等再来凑热闹,没意义了。
同理,沿着科技发展规律的思路,我们今年观展时看到,VR、AR有了上升的苗头。比如去年我们看到一家做触感的小公司,今年至少有三四家推出触感概念的产品,有手套、鞋子、衣服等。VR、AR是传统通讯设备、终端设备和内容供应三个环节都做好准备才能爆发的产业。今年看见的是终端设备的准备年,明年很有可能会涌现出有更多的内容供应。如果你是投资或者创业,今年出手其实已经比较晚了。
在偏于一隅的运动健康馆,今年非常火爆,据说这是那个非常火的VR手套
我要特别强调一个词——技术预埋。比如手机企业中,技术预埋做得最好的是苹果,其次是三星。苹果推出iPhoneXR时,很多人开始不看好苹果,但我们从iPhoneXR看到了其中的技术预埋,其优势会在下一代产品中透出来。
三星也很厉害,本次CES,三星发布“人造人”——Neon数字虚拟人,一款具备情感能力的人型虚拟聊天机器人。Neon副总裁是个印度人,原来在MIT媒体实验室做第六感研究。三星把这名博士挖过来,负责全球前沿科技的追踪。为什么三星这些年能够抓住前沿科技,因为有一群牛人帮其做追踪。
这样的公司,中国只有一家,叫华为,但是很可惜,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这导致华为在很多世界名校的科技追踪布局被掐断。国内手机厂商中,小米赢在供应链,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但供应链滞后于科技,解决不了前瞻的科技预埋问题,这让小米一度很被动。因为技术升级越快,商业模式的价值越会降低。
今年CES上也有一些新面孔。比如智慧城市、运动技术、旅行都是新增版块,甚至航空公司也来了——达美航空登上主旨演讲台,展示“平行现实”显示屏。未来旅客不用在大屏幕上寻找自己的航班信息、登机口,这块屏幕会对每名旅客显示特定信息。
顺着这块屏幕延展,我们今年发现显示互动产业勃兴。其实去年我和TCL交流时,对方已经在研究这一趋势,因为传统的电视屏增长势头微弱,去年增长最快的其实是会议屏。未来办公室的液晶屏与手机打通,随时可以用来显示互动。
如果是环境和人直接互动,需要将大量个人信息存储到云端,其实存在隐私安全的风险。本届CES上,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越来越受重视,并且已经有厂商推出相关解决方案,比如家用WiFi防止信息泄漏的方案。所以说,未来最好的交互模式不是环境和人的互动,而是环境和手机的互动。此前有人预测,手机可能在未来5年内消亡。我认为这是胡扯。智能手机不仅不会消失,还会被强化。作为个体最主要的交互入口和个人智能助理,手机不会被替代。
说到交互入口,更为关键的是后台能力。在后台资源的提供上,我认为亚马逊是优于谷歌的。比如我最近刚买一个亚马逊牌的微波炉,内置语音互动,以热牛奶为例,用户只要发出口令,微波炉可以帮你决定加热几秒钟。今年CES上,亚马逊还推出汽车零售平台,并且已经谈定8家车企。这就是科技巨头的平台能力。
那些在一届届CES上亮相的新生事物,后来或者沉寂,或者迸发活力。没关系,它们各自的命运周期当中总会有一根细细的红线,叫做规律。
0glasses创始人苏波:
中国去的中小微企业多了
我们是第3次到CES参展了,今年为这个展会投资了将近万元,其中展位租金占了将近一半。
近三四年,凭直觉来说,CES的人流量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最近两年有一些展位空了出来,大部分是中国企业的展位。去年这种情况有很多,今年稍微少一点点。这个是不会退款的。有的展位改成了游客休息的区域,有的就空在那里,或者用布围起来。我观展的时候还看到一家,展位装修好了,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产品,但是有人在发名片。我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
一般涉及到知识产权有两种,第一会用胶带,类似于警察执法的那种黄胶带,把展位围上,这是已经有公司投诉你侵犯了知识产权。还有一种是你自己担心,暂时还没有公司投诉你,但你怕别的公司投诉你,引发更大的法律纠纷,怕惹麻烦,所以展位装修好了也不参展,临门一脚不踢了。
今年展会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叫neon公司做的虚拟人——用人工智能生成人的影像。他们至少做了五六十块屏,每块屏里面就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各种面孔的人(包括瑜伽教练、新闻主播、银行家、时装模特等),跟真人一样逼真,就等于你面前站了一个真人,你站在任何角度去看,你感觉那个人的眼睛都是在看你。意味着什么?以后人类会进入真正的虚拟现实时代。
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今年CES上,AR的各种消费级应用火起来了。行业内几乎每家参展的企业都有消费级的内容。同时眼镜变得越来越轻了,去年最纤薄的眼睛也接近90克,今年70克的出现了,人体佩戴比较舒适的重量不能超过50克,超过50克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相信到下一届五六十克的眼镜一定会出现,如果又能够保证相对好的显示效果的话,基本上消费级市场爆发那就来临了。
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