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的无人驾驶中国民航杂志
2024/9/9 来源:不详年,人们就已经这样向往高速游弋了。
无人驾驶系统中,车首先要识别交通信号、标志,感知周围的一切——其他车辆、人以及所有安全范围以内的异物,作为安全的基础。摄像头或者其他传感器会实现无隙探测,数据的密度比人脑的判断要更准确。多个公司齐同并进的提高着感知技术的级别,使整个系统能够进行高效、深度的自我学习,提高识别能力,降低错误率。还有更具前途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中国的速腾聚创(Robosense)在开发上颇有建树,阿里巴巴及上汽、北汽都是他的资本背景,不可小视。
接着要通过AI生成数据集来训练无人驾驶。英伟达推出了针对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仿真系统DRIVEConstellation,能够依靠英伟达的图像处理器(GPU)强大的性能创造出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世界,并24小时不间断地对无人驾驶系统的算法进行模拟测试,并生成传感器数据流处理模拟数据。与收集驾驶员数据有关的另一个挑战是识别道路物体并标注其图像数据,以便无人驾驶汽车识别和分类物体。
这个领域里,百度也开发了自己的语义分割软件ApolloScape,实现多达26种分类的图像注释,包括汽车、行人、自行车、建筑物和路灯等,帮助无人驾驶汽车识别道路上的可行驶区域和前方的危险。
无人驾驶对于定位的精度GPS目前看无法胜任,无人驾驶必须重新构建地图。其中HEREMaps和TomTom是构建HD地图这一领域的两大领军公司。而百度则利用TomTom的实时地图平台,改善高清地图在中国的应用。谷歌在地图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它的无人驾驶部门Waymo也使用自家车辆在道路上收集的数据,自行构建高清地图。
中国对于无人驾驶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应用之前,大家机会均等。不过谷歌已成为全球无人驾驶路测数据最高的公司,并且有比较完善的无人驾驶技术系统。一个新事物最初的规则制定,也如抢滩一样看谁快而且稳。特斯拉一直在测试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并不能完全实现无人驾驶,饱受争议。曾有人说自己开着特斯拉从京平高速开到6环边,醒了——命大啊。
“无印良品”——没错,就是MUJI——这次步伐很大,从餐厅到酒店,忽然无人驾驶,感觉什么要贯彻出自带流量的风格——与芬兰自动驾驶公司Sensible4合作设计了一款名为“GACHA”的自动驾驶公共汽车,预计到年就将在3个芬兰城市上路运作。“这是世界上第一辆适合各种天气的自动公交车”。
不过自动驾驶技术不是MUJI的,Sensible4负责致力解决极端天气下的自动驾驶。经过北极条件下反复技术测试后,Sensible4改进了自动驱动技术所需算法、人工智能与感官障碍检测,在GACHA上已能够克服极端天气条件的问题。MUJI还是那个样子,设计简练,车上有10个座位、6个站立位置,公交车的样子有板有眼。这样应用的先驱算上他,多少汽车厂商显得尴尬。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瑞典沃尔沃公司联合研发的沃尔沃型电动巴士,是全球首辆无人驾驶大型电动巴士,长约12米,配备有36个座位,可容纳约80人。这辆巴士的自动驾驶等级为4级——即,可以实现无人在车上驾驶,但仍然受人工操作系统的控制。这辆电动巴士配备了全球定位系统天线、用于测光和测距的激光雷达传感器和立体视觉摄像机,可以记录周围的三维景象。利用车上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让巴士的定位精确至1厘米。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一路行驶25公里,时速可达每小时50公里。而在千瓦快速充电系统的帮助下,为车辆充满电也仅需6分钟。
在固定线路上实现无人驾驶无疑是最可行的,对于系统运行和学习能力的掌控都可期待。当公共交通体系能如理想当中那样的强大,进一步的无人驾驶车辆的存在感也许是密度铺展的嵌入——我们可以慢慢等,等到完全OK。
汽车似乎总是朝阳产业,你看几代风流人物尝于此觊觎动念,到放手一搏。相干不相干的,看心意,再决断。
吹风机与吸尘器,提起如雷贯耳的戴森,除了价格都颇令人敬仰,扫地机器人、风扇、卷发棒……没有不好的首先是没有不贵的。詹姆斯·戴森一度成为英国首富,我们的美的、格力、海尔想来颇是不解。当戴森也开始造车的时候,真可以理解成:世道变了。我的意思是传统汽车制造领域应有的那种焦虑——要不你们也下沉干一个烫头机之类卖卖看?
戴森言之凿凿:我们在马达、电池、空气动力学、视觉系统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已经钻研了22年,现在,是时候将我们所积累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整合到一个大项目之中,那就是汽车。他本人觉得,自己的公司早在年就已经开始涉足汽车领域。还真是,戴森那会儿研发的是汽车排气筒用的尾气颗粒物过滤装置。这可不可以算做回本行呢?总之言语铿锵。
但是又有传言:戴森觉得还是卷发棒更脚踏实地,就不马踏飞燕了。一时间又成为踏马现实了。
弯道超车的好时代,机会均等,看发力之决心了。比方谁能说华为要造车没有优势呢?除了汽车以外,是不是还可以期待更多一步,拉回思绪,撑开脑洞,并不矛盾。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从诞生开始的“这算什么”,到如今的“这是什么?!”,没有几年,他是“他”还是“她”,至少在动作上给了人类认知一记重拳——这些动作是人类设计制造的,但明确的是更精确更可持续的版本。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主要有:人形机器人Atlas、机器狗Spot,双轮机器人Handle。机器狗Spot年首次亮相,设计意图是为了给运输货物而设计的,它可以驮公斤重物在不同地形上行走,还能爬上35度斜坡,而且“踹不倒”。但不好说学习能力到了一定程度的话,“脾气”这个东西还是很感性的,谁收拾谁单论。
10年前的人形机器人,只有躯干和两条腿,需要在电缆的支持下才能行走。Atlas的在年学会了跳房子。现在的Atlas在一片大草地上自由自在的奔跑,甚至是炫技式的。不必怀疑,在“奔跑方面”,不要再跟他比较了。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可靠,他们能不能也作为承载工具出现呢?骑着机器马翻山越岭,机器狗驼着你的宠物狗(活的啊),后面是俩Atlas抬着轿子“荜露蓝蒌”,气定神闲若无其事的伺候着你的家人……越野这个词汇那时已经消失了,兰德酷路泽,陆地巡洋舰,轻舟重山皆是云烟。
丨编辑:路泞丨审核:曹慎慎
(部分图自网络,侵删)
中国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