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多数派的突围二本三本学生与起跑线和
2022/12/2 来源:不详记者
武冰聪
编辑1
在大学招生考试中,本科第一批次、本科第二批次,原本体现的是录取时间的先后。随着时间推移,、双一流和二本、三本,却成为了一张张标签,贴在毕业生的身上。本科批次在划分学生学业表现的同时,也成为职场人在求职和晋升中难以逾越的硬件差距。
教育部资料显示,截至年5月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0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所,含本科院校所、高职(专科)院校所。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共计所院校上榜。在高校中,二本和三本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年,史上最多的万毕业生走出校园,来自二本和三本的学子,就是职场中的大多数。手持二三本毕业证的应届生们,通常会被大厂HR贴上“学历差”的标签。
在这个招聘季,我们采访了三位从二本和三本院校毕业的职场人。有人工作四年,跻身月薪两万元的高收入群体;有人在学历门槛森严的国企晋升成功;也有人凭借自律与努力,用十五年时间成为外企管理层。输在了起跑线的二三本学生,依然可以在职场中实现弯道超车。他们的经验与故事,给正在求职的二三本学子提供了职场突围的更多可能。
盲目的乐观
年,王汉从北京一所三本院校的管理学系毕业,凭借对汽车的喜爱和实习中积累的作品,他入职了一家汽车自媒体公司。今年26岁的他有着四年的从业经验。在一份“对能力要求高于学历”的工作中,一名三本生凭借勤奋和专业快速跻身高薪行列。
在海拔80米的高原,王汉驱车开过泥泞蜿蜒的土路,这是他持续工作的第5天,平均每天长途驾驶5小时。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一次新车试驾采风活动中,王汉是车队里的一名媒体人。
出差是频繁而密集的。从家去机场前,王汉检查着随身背包里的电脑、手机、云台、收声设备和储存卡,在为期一周的行程里,他需要拍摄上百条素材,并在活动结束后的两天内快速产出5-8分钟的视频,介绍新车性能和驾驶体验。
四年来,王汉习惯了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模式。“没有周末,出差时可能连续工作七八天,最多的时候一天开七八个小时车。”
在汽车自媒体行业,王汉每个月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出差,跑活动、拍素材、出镜解说,再回家自己剪辑,偶尔也写写文字稿。勤奋帮助他获得了一份可观的薪水,在北京,王汉每个月净收入大约两万元。
在身边的人看来,从三本非热门专业毕业的王汉发展得不错,在职场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王汉认为,行业内的学历鄙视链不严重,才可能让他有实现价值的机会,而他能进入这个行业也存在一些早年的机缘。
从上中学开始,王汉就喜欢汽车,桌洞里总藏着两本汽车杂志。同龄的孩子还在游戏中开赛车的时候,他已经在对比德系、日系车的发动机了。上大学后,靠着不错的人缘,他征集来同学朋友的私家车当模特,自己对着镜头讲解车的驾驶体验,在“种草”和“拔草”中乐此不疲。
最初录视频的时候,王汉对剪辑一窍不通。他跟着网上的教程学会了最简单的素材拼接,对视频的要求是“能连在一起就行”。小王浅谈汽车的系列视频发出去,网站上的点击率并不算高,接地气的视频却让一家汽车媒体的老板留了心。
当时这家创业公司只有十来个员工,老板对于能力和热情的要求高过学历。大四时,王汉进入公司实习,赚到了几千块工资。虽然后来因为公司的经营原因,王汉毕业后没有选择转正,但他仍然想进入这个行业。
唯一的一次实习开始前,王汉是迷茫的。从学校的双选会现场来看,他的“出厂设定”将会是进入一家劳动密集型公司,做高重复性、低收入的工作。他不愿意。王汉的父母都在北京郊区的工厂上班,他尊重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但同时觉得自己在脑子里积累着无穷的想法,还有着在应试教育中没发挥出来的学习技能。他想尝试一些能打开思路的工作。
放弃了春招和秋招之后,王汉拿着毕业证,回到北京远郊区的家里,盯着招聘网站全职找工作。他掰着手指算,“住在家里不用花房租,实习期间赚的钱还能扛俩月”。出生在工薪家庭,王汉的爸妈不富裕,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饭桌上的谈话氛围总是小心翼翼。
工作并不好找,即使积累了作品,他依然会因为学历碰壁。王汉在招聘网站投简历,不乏HR看好他的工作能力,但一看到毕业院校就没了下文。去一家稍有名气的媒体面试,面试官针对他不够格的四级成绩,当场对他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质疑。
在王汉看来,当时的他有种“盲目的乐观,盲目自信”。在今天,高考无疑是尽可能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对于王汉来说,应试不是他发挥优势的场所。但他仍然有信心。考上三本,他并不认为自己应该觉得抱歉,人生也并不会因此悲观,他更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道路上努力。
住在郊区,每次出门面试,在地铁上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他开始跟自己的精神对话,在网文签约平台写小说,连载了20万字,小赚了一笔钱。毕业三个月后,他凭借自己在汽车方面的专业能力,拿到了一家自媒体的录用函。
在汽车媒体行业工作四年多,王汉攒钱买了辆自己喜欢的车。他很感谢这个行业,给了他进入的机会,看到了职场中更广阔的可能。但他也在隐隐地担心,“一份频繁加班的工作,到了中年,怎么办?”
看见壁垒,然后打碎它
年6月,二本生大楠毕业了。人生第一次步入职场,他就感受到了国企中的学历壁垒。招聘应届毕业生,HR无法依照候选人此前的工作成绩做判断,学历成为了划分人才层次的最直接标准。
会议室里,行长助理宣布了四名新入职管培生的分配去向。大楠和另一名来自普通大学的本科生去往支行,另外两名分别来自、高校的同事,留在规模更大的镇区营业部。
大楠模糊地觉得,是学历把自己给卡住了。他接受安排,但心里多少有点不甘。“营业部承担的业务范围更广,而且人流密集,更容易拿到好绩效,对之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
一张二本的文凭,让大楠从上岗的第一天,输在了起跑线上。
面对严格的学历限制,现状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他选择按部就班学习银行业务,应付各种考试,把功夫花在平时。无论是技能类的数钞票考试或是机考测试,大楠说,他在四名新人中通常都能排在第二名。
下班之后的时间,他买来复习资料,一个人在宿舍里备考基金从业资格证,争取能快速转岗,成为客户经理。
在大楠看来,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霸们,在学习能力上具备优势,但工作中也需要情商和表达能力,他希望自己能在综合表现上做的更好。管培生实行轮岗制度,要求新员工在两年的时间内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在支行做柜员时,大楠赶上了年底冲开门红,新员工也要向客户营销理财产品冲业绩。大楠提前摸清产品的细节,“有人来窗口办业务,我就会根据他们的存款状况,适当地做介绍。”
大楠自己摸索出一套和客户打交道的准则,适度提醒,态度亲切,不急于求成,最后一招是“如果方便,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