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筐分享车联网数据之驾驶行为分析

2024/12/16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图片源自网络)

基于车联网实时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驾驶状态,并及时提醒驾驶员改变驾驶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于车队管理、保险公司(UBI)来说,可以提高安全、节能、增效等效果。对于车企(OEM)来说,是很好的实时反馈,可以用于产品改进。“驾驶行为”是什么?驾驶行为通常包括出行行为习惯,和驾驶行为习惯。狭义的驾驶行为包含,但不限于下面这些方面:●开车时●平均速度●引擎经济转速(燃油车)●急加速/千公里、急刹车/千公里●急转弯●变道次数/频率、变速频率●安全带状态、热车时间●开车灯(夜晚,远光灯/近光灯),转向时转向灯,变道时转向灯●怠速时间●手机使用、疲劳驾驶等●停车时●手刹、停车档、关门、关窗、关灯等●驾驶环境●路型、各地形的行驶里程、各个地形的驾驶时间、各地形的停车时间●天气、季节等●交通违规记录

此外,考虑到现今的各种辅助驾驶,驾驶员使用这些辅助驾驶功能的频次(依赖性)等,也是一个维度。

如果配上了各种传感器,比如:前向摄像头、环视摄像头、车内监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那么可以分析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了。

基于不同的目的,将上述各个驾驶行为分量以某种加权的方式计算出一个分数(或指数),用来衡量用户的驾驶行为,或者给用户的驾驶行为打上各种标签。

不同的商业/研究目的,驾驶行为分数的计算公式都不一样。比如:保险公司设计UBI产品的时候,开车越平稳分数越高,开车次数/里程/时间越少,分数越高。

选择车联网数据

使用来自于同一辆车的原始数据。同样,仅仅拿少量的数据字段来分享数据分析的过程。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因为车速和车速的变化在驾驶行为和安全上最突出,故以此举例。

选择下面的数据项:

●时间戳–每条记录发生的日期和时间●车速(公里/小时)●引擎转速与“用户出行行为分析”中的一样,●引擎转速用于判断车辆状态。●清洗、整理、聚合数据。●分割数据

实际操作中,把所有需要的字段都选进来,这些步骤就可以和“用户出行行为分析”一次完成。

驾驶行为分析

基于这3项数据,计划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分析:

●车速和怠速●加速度●急加速、急减速●加减速和怠速●驾驶行为分数车速和怠速

在对所有数据动手之前,我们取第一个驾驶行程的数据来看看。它有条记录,时间跨度秒,也就是41.3分钟。说明中间有些数据缺失。

先看一看车速的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车辆行驶速度的分布图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来车速分布的大概情况:

●车速中值达到63.63公里/小时,说明交通状况还是不错的。●最高速度在公里/小时左右,说明该车主在此次行程中,没有超速(假设限速是公里/小时)。

有了总体感觉后,按照时间顺序绘出汽车速度图,如图2所示。

图2:第一个驾驶行程的汽车速度

蓝色横线标识公里/小时,这是一般的高速公路限速值。仔细观察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前面大约2/3的时间里,车子开开停停,平均车速较低;后面的交通状况变好了些,基本在60公里/小时的速度之上。2.从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推断,距离越大加速度(包括加速和减速)越大,可能存在急加速,或急减速。3.相邻距离较大的点往往都是靠近车速为0的,也就是“怠速”前后。这是不是说明急加速/急减速与“怠速”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呢?还是让数据告诉我们吧!拭目以待!4.此次行程中,似乎有一次超速(实际上该时刻车速是.公里/小时)。

看看平均车速–怠速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计算每一个驾驶行程的平均车速与怠速的百分比(怠速总时长/总驾驶时长)。

图3:平均车速vs.怠速时长(百分比)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1.负相关的关系:怠速时长(百分比)越小,对应的平均车速越大。

2.相关性不是特别严格,说明平均车速与更多的因素有关。

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观察的是平均车速与怠速时长之间的相关性,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真正的主因应该是交通状况、拥堵、天气等外因(如果没有车子或者驾驶员自身的原因的话)。

上图2中显示可能有一次超速(实际不是)。对全部次行程,计算每次行程的超速次数(公里/小时),并且绘制图4,如下所示。大多数行程下,该用户是没有超速的。

图4:全部驾驶行程的超速次数

基于这些,可以统计超速次数、按时间计算超速百分比。具体数据将在驾驶行为分数部分列出来。

2.加速度

回想一下加速度计算公式:a=,这里v–车速(米/秒2),t–时间(秒)。

用通俗的话讲,加速度就是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量。这个单位时间就是1秒。

笔者所使用的数据就是秒级的,但是由于部分数据缺失,相邻两条记录的时间间隔有时大于1秒,相邻记录的就可以得到加速度(否则如果缺失数据较多,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偏差)。

车速的数据单位是公里/小时,这样计算的加速度单位是公里/小时.秒。两者之间只存在一个倍数关系,对后续的相关性分析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设定急加速/急减速的阈值(比如:多大的加速度才算是急加速?)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个差别。

以第一个驾驶行程的数据为例,计算每个时间点的加速度,并绘制在图上,如图5所示。

图5:第一个驾驶行程的加速度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到,数据点落在0的数轴上表明加速度为0;在正向和负向的数据点看起来似乎差不多。

纵轴是加速度(公里/小时.秒),把它换算成标准单位(米/秒2)对于我们普通俗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数字大小和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很难建立起直观的联系,多大才会有推背感?多小才感觉舒适平稳?

以TeslaModel3为例,它的百公里加速号称只需要3.5秒,按照加速度单位公里/小时.秒来计算平均加速度(不考虑这个3.5秒内实际加速度是变化的)就是:/3.5=28.57公里/小时.秒。

这是超跑的水平,主要秀在试车场、赛车场等,市场上大多数车子都达不到。对于普通家用轿车,百公里加速时间一般都在8秒开外。

以8秒的百公里加速水平计算平均加速度:/8=12.5公里/小时.秒。

3.急加速、急减速

笔者以10公里/小时.秒作为判断急加速/急减速的阈值,超过+10为急加速,低于-10为急减速。

还是以第一次驾驶行程为例,重新绘制图5,标识出急加速和急减速的阈值,得到图6。

图6:第一个驾驶行程的急加速、急减速分布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次驾驶行程中有两次急加速、两次急减速。

4.急加速急减速vs.怠速次数

在分析图2的时候观察到急加速急减速与怠速次数可能有相关性。现在就来验证一下。

回顾一下图2,在每一次怠速(车速=0)前后,相邻两点的距离比较大,但是这个距离和上面定义的急加速/急减速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所以,这里有意放宽加速度阈值到5公里/小时.秒。

统计每一个行程超过这一阈值的加速度个数,绘制图7。

图7:怠速次数vs.急加速急减速次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怠速次数与急加速急减速次数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与我们最初的猜测是一致的。

通过线性拟合,如果8所示。

图8:怠速次数vs.急加速急减速次数(2)

修正R方(AdjustedR-Squared)为0.72,而且回归诊断显示模型比较合适,所以基本确定了二者的线性相关性。

其实,分析这个相关性本身没有什么现实价值,在这里主要是分享这个分析的过程。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我们把它叫做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大多数也找不出有什么意义,只是娱乐而已。

5.驾驶行为分数

综合上述分析,把每一项指标的统计值列在下表中。

由于笔者仅仅选择了三项数据,分析的指标比较有限。●时间戳●车速●引擎转速

箩筐分享转载自inCar颗粒,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