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UD的代餐,还要吃多久

2023/3/27 来源:不详

无论是给WHUD添加动画,还是利用左右眼不同的画面欺骗大脑,营造立体效果,总归是在现阶段ARHUD技术不成熟时的权宜之计,它们更像是ARHUD成熟前的「代餐」......

提到车里的HUD,我们总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爱它的人觉得它能带来战斗机般的驾驶沉浸感,讨厌它的人嫌弃它鸡肋;有的人偏爱它所营造出的科技感,有的人认为挡风玻璃前大量信息影响了驾驶视线;有的人嫌弃它白天不够清晰,有的人则讨厌它夜间的色彩太过炫目……

说到HUD的这些「槽点」,我们不得不替它喊句冤。

虽然这项源自战斗机的技术在年就被引入汽车中,但是从早期需要借助透明树脂玻璃板的CHUD到如今用挡风玻璃做屏幕的WHUD,再到成像效果更好的ARHUD,真正让HUD进化的时间,也就智能汽车上路这几年。

因此,尽管HUD颇具争议,但丝毫不影响它在智能汽车上的普及速度:过去在高端车上才会选装的HUD,如今逐渐走入了中低端车型,甚至在前不久发布的理想L9中,HUD直接取代了仪表盘,成为了信息显示的第一选择。就在HUD一路向「下沉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效果也鸟枪换炮,图像越来越大,成像效果更好,显示更多辅助驾驶信息……但是对于这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们来说,ARHUD绝对是共同的追求目标。

以往,CES一直是先锋科技的晴雨表,能让我们了解到ARHUD的最新进展,不过在车展都不得不推迟的当下,想深入接触HUD玩家们的最新进展也增加了难度,更多的是从已经落地的量产车上窥视一二。

为此,我们特意联系到了GeekCar的老朋友,位于北京的FUTURUS未来黑科技。作为国内HUD领域的先行者之一,FUTURUS在年开始正式与宝马合作,也是国内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核心HUD供应商。

在与FUTURUS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过去一年里体验过无数次的「ARHUD」逐渐从熟悉变得陌生,又从陌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你的ARHUD,是真「AR」么?

过去的年,被不少人称作「ARHUD元年」。

什么是ARHUD呢?作为ARHUD的前身,WHUD通过前挡风玻璃作为屏幕,将HUD虚像投射到挡风玻璃前方某处,这样当驾驶员开车时,就可以直视前方一边开车一边看车速、油耗等仪表信息,甚至导航和辅助驾驶信息,而不用再频繁低头或转头查看仪表和中控屏幕。ARHUD,就是在WHUD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AR化」,让HUD虚像与道路现实场景融合。

(从CHUD、WHUD到ARHUD的效果进化)

要想让HUD虚拟图像与现实场景融合,就需要图像有纵深效果:标注前方5米处的车辆时,图像看起来在5米的位置;标注前方10米外的车道线时,图像能营造出10米外的效果。能够呈现三维立体的虚拟图像,适应人眼连续变焦的过程,呈现虚实融合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一款ARHUD的必要条件。

年,有不少车型推出了「ARHUD」功能,比如奔驰S级轿车,大众ID.系列,红旗E-HS9、长城WEY摩卡等等,看起来市场一片火热。这些顶着「ARHUD」名头出道的产品,在视觉效果上的确做出了改进,比如图像更大更清晰,成像距离更远,有的甚至颇具动态感,但是实际体验下来的感受却差强人意。

(大众ID.系列的ARHUD功能效果图)

不是用户们太挑剔,而是人的眼睛太聪明。

这些「ARHUD」产品,采用近距离单层或双层2D显示屏。对于用户来说,究竟是2D还是3D,似乎并不重要,只要好用就够了。可关键就是,它们并不好用。

这就像学生时代常玩的裸眼3D图,目前的「ARHUD」主要利用左右眼看到不同的画面来欺骗大脑,最终在脑海中呈现出立体的效果。

(让我看到「对眼儿」的裸眼3D图)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看出裸眼3D图,人眼的差异也决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欺骗」,看出立体的效果。再配合车辆行驶的晃动,可能就会收获一个体验糟糕、让人眩晕恶心的「ARHUD」。

就算解决了眩晕的问题,如何让二维的图像与三维的世界完美融合,依然是无法解决的门槛问题。

比如当ARHUD配合ACC功能时,需要对前车位置进行跟踪,车辆位置拉远,标注前车位置的图像也要相应拉远。为了营造出「模拟跟踪」的动态效果,有的「ARHUD」就用到了动画。

在奔驰S级的ARHUD上,就通过2D动画来营造指引箭头的动态效果,让画面看起来充满立体感。不过,动画虽然可以模拟,但与环境的融合就无法通过动画实现了,因此奔驰S级就干脆放弃了让虚像与环境融合的打算,让ARHUD的虚拟信息们「孤零零」地漂在挡风玻璃前方。

GeekCar小胖子POV视角的奔驰S级ARHUD)

此外,目前「ARHUD」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为了在现有平面显示的基础上提升视场角和成像尺寸,封装尺寸过大。我们仍以目前相对效果最好的奔驰S级为例,它所搭载的「ARHUD」箱体尺寸达到27L。这个尺寸和背后的成本,让很多平价车型都望而却步。

因此,无论是给WHUD添加动画,还是利用左右眼不同的画面欺骗大脑,营造立体效果,总归是在现阶段ARHUD技术不成熟时的权宜之计,它们更像是ARHUD成熟前的「代餐」:

一边利用这些技术让消费者熟悉和接受ARHUD的概念,另一边加紧「真ARHUD」的研发,让虚拟图像3D化与现实融合,图像就不再是「漂」在车辆前方,而是「长」在前方需要跟踪和识别的对象上,自然可以避免视觉疲劳、眩晕、影响驾驶的弊端。

是什么「拖慢了」ARHUD的脚步?

如果说HUD上车到如今,30多年的时间可以算作是「历史悠久」,那ARHUD的概念却也并非新鲜产物。早在年宝马NEXTVISON的概念车上,我们就能看到ARHUD概念的雏形。

(BMWNEXTVISON概念车上的ARHUD效果图)

几年前,行业对于ARHUD落地的预期还乐观地设定在了年。可如今身处年,尽管不少所谓的「ARHUD」产品已经落地,但是真正能呈现AR效果的量产车显然还要等上一段不短的时间,否则也不会急于推出「代餐」们来面市。

对此,FUTURUS未来黑科技联合创始人尉鸿轩表示:HUD的技术已经成熟了,但是ARHUD还远没有成熟。

那是什么让ARHUD前进的脚步如此艰难呢?

01

技术门槛:

虚拟成像与实景的虚实融合

用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的话来说,ARHUD最难的就是通过3D光场显示技术呈现虚拟世界,以及虚实实时融合技术。

区别于现有的2D版「ARHUD」,ARHUD的关键在于驾驶员视线前方打造一个三维的显示屏,像全息投影一样将虚像立体地呈现,这也成为目前HUD领域头部玩家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