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模拟培训理论要点3汽车安全驾驶行为的
2022/10/2 来源:不详刘军连预约 http://m.39.net/disease/a_9363025.html
以道路交通系统中起主导控制作用的驾驶员,一方面其自身作为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对高度完美的自适应反馈系统有利于驾驶行为的正确,另一方面驾驶员所具有的功能自由度又导致不同程度的驾驶差错。因此,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行为具有明显的特征:
1.复杂性。驾驶员信息加工的衰减性、处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道路交通系统中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驾驶行为的形成极其复杂。也就是说汽车安全驾驶技能并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就可以获得的。
2.模糊性。影响驾驶行为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且各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切描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说明汽车安全驾驶技能是不可以量化的。
3.自学习性。在许多情况下,驾驶员能及时发现差错并能对差错即将造成的危险后果予以恢复或部分恢复,即具有对差错状态的恢复能力,也就是说在没有汽车教练的情况下,通过自学习,同样可以学会开车,只是周期要长,危险性要大,也是法规所不允许的,但我们要认识到人们学习的这种特质,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4.相关性。驾驶行为具体体现在感知差错影响到判断决策的正确甚至动作的准确,而判断决策差错则直接制约到动作的协调,因此,在驾驶教学中,不应该只是强调动作的学习,而乎视了心智技能即感知与判断能力的学习。
5.延续性。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后续行为要受到前续行为状态的制约,即前续行为的差错有可能导致后续行为的不正确,所以,在进行汽车安全驾驶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系统性和预见性的思维习惯。
6.时变性。驾驶行为随驾驶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同一个情况,如果处理时机发生变化了,处理的方法也要发生变化。
7.随机性。驾驶员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和具体的道路交通状态中,其行为表现形式是很不确定的。比如超车,在城市道路、山路、冰雪路所采取的方法是
8.自适应性。驾驶员对汽车运行状态的识别、对外界环境动态信息的处理,其变化范围很大,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控制与之相适应。即由山路到平原、由城市到乡村、由白天到夜晚,驾驶者都会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达到适应外部环境。
9.离散性。驾驶行为由感知、判断决策和动作构成的行为单元组成,每一单元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的行为单元或多或少,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驾驶行为。这也充分说明了驾驶行为(包括操作动作和智力动作)都是可以分解的,这就为我们在组训中,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10.突变性。驾驶差错对驾驶行为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状态一般应持续一定的时间,且受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特定的道路交通状态下,才能使驾驶行为发生某种突发性变化而破坏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化功能,从而肇发交通事故。不良的驾驶习惯虽然不可能马上发生交通事故,但一旦条件具备,发生交通事故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