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L4进行到底滴滴要在2025年量产无
2023/9/10 来源:不详编辑:编辑部昨日的开放日上,滴滴首款自动驾驶概念车DiDiNeuron震撼登场。去除司机位,自带机械臂,24小时随时call,科幻小说中的未来神车来了!
如果让你畅想,未来最理想的一款自动驾驶汽车,会是什么样子?
在乘坐体验上,那当然是要让「自由」最大化。
驾驶位就可以完全取消了,人在车里,腿想伸多长就伸多长,还能一键躺平。
躺着躺着,机械臂就给你递来一杯茶。
车内到处是高科技的交互大屏,开会、打游戏、看电影,随你喜欢。
而在车外,车辆在车流中灵活地闪转腾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加持下,完美实现自动驾驶,避开各种障碍。所有车仿佛处在一张巨大的神经网络中。
放行李的时候,机械臂管家就能代劳,根本不用劳烦咱们亲自动手。
巧了,滴滴昨日发布的无人驾驶概念车,就完美符合了我们的想象。
这款车名为Neuron,意为「神经元」。
在《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上,上万亿棵树木根部相连,就仿佛神经网络那样组成了庞大的网络,然后诞生了「超级智慧」爱娃。
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跟所有人感知、共享?爱娃给了我们无限启示。
同样,滴滴的这款Neuron,也处处体现着这样的理念——「共情共鸣,无处不在」。
当L4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能提供一种「人类和机器人的混合网络」。
Neuron的概念怎样诞生
过去7年,滴滴的故事从哪讲起?
当然是从对未来的憧憬讲起。
在的巴黎,法国为了准备次年的世博会,组织了一群意见领袖,对年后的世界进行了畅想。
在他们的想象中,年的世界里,交通工具可以上天入海,把整个家背上四处行走。
此时,莱特兄弟的飞机还未上天,距第一辆车的发明,刚过去1年。
虽然这些想象足够大胆,但却没有捕捉到现代出行中两个最重要的发明:共享出行和无人驾驶。
现在,年过去了,我们作为乘客,能期待什么样的出行?
滴滴的概念车Neuron,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的未来场景。
阿凡达中能通灵的巨树Eywa,可以连接所有的族人,上传他们的意识,不用语言交流,也能感知、理解、沟通、共享。
这就是滴滴对于服务的原型认知。
因此,这款概念车名叫DiDiNeuron。
Neuron就是神经元,是我们身体中感知的最小单位,可以让我们产生共情,并且在我们的身体中无处不在。
共情共鸣,无处不在DiDiNeuron的共情和共鸣体现在哪里呢?
Neuron虽然整车长度「只有」4.5米,但轴距却达到了.2米。
这是因为,这款车不再需要司机,拿掉驾驶位后,舱位变得非常大,乘客使用空间增加了50%,瞬间让尊贵感和豪华感爆棚。
车头的眼睛是传感器套件,嘴是前面的三联屏,而侧面各有1块联屏。
为什么车的屏幕要做得这么大呢?因为Neuron也会保护车外的交通参与者——虽然没有司机,但Neuron的窗口会把自动驾驶的所思所想,告诉车外的人。
比如人行横道上有人穿行,Neuron就会告诉他:我会等你过去,不用慌。
总之,无论Neuron是左转、到站、准备启动,车外的人都会看得一清二楚。
除了全身的21个摄像头、8个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Neuron的其他地方也是细节满满。
比如在乘客上下车的位置,也有一套传感器,让Neuron永远不会停到有水坑、有泥泞的地方。
而Neuron的尾部,并不像一般的自动驾驶汽车一样,是噪音最大、散热最大、线数最多、最难看的地方。
它充分留出了空间,甚至还有一个「彩蛋」——机械臂。
它能帮我们手提行李、拿各种东西,犹如一个舱内的实体管家。而在侧面,Neuron的设计也无一不体现着贴心和共情。
比如借鉴了D1设计的电滑门,在开门时,不会撞到其他人。
顶翼门的设计非常有仪式感,让乘客可以不必低头,尊贵地上车。甚至姚明来了都不用低头。
而座舱里,完全给了我们飞机头等舱的体验。坐进来后,管家会给你递水,车内还有许多柔性屏、互动播报屏。
没有大模型,只有Robotaxi真实进展
不过,虽然梦是放飞的,但滴滴还得回到现实,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
开放日现场,滴滴自动驾驶的COO孟醒调侃道,「今天我们没有预训练多模态大模型,只有滴滴Robotaxi产品化的真实进展」。
年6月,Robotaxi最先落地上海,当时行驶在道路上会遇到一些问题。
到年,在广州无人驾驶汽车测试中,Robotaxi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场景。
安全,是自动驾驶发展的第一阶段。过去的天,滴滴自动驾驶安全指标MPCI已经涨了倍,同时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主责安全事故。
那么第二阶段,就要考虑自动驾驶服务,从